南昌,江西省省會,現轄三縣六區、三個國家級開發區以及臨空經濟區、灣里管理局,面積71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3.75萬人,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
南昌歷史悠久。公元前202年,西漢大將灌嬰在此筑城,始稱灌嬰城,歷經2200余年,別名豫章、洪州、隆興等,明代定名為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是歷代縣治、郡府、州治所在地,也是江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文薈萃之地,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流傳古今。南昌還是一座“英雄城”,八一起義在這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稱為“軍旗升起的地方”,國之重器055型導彈驅逐艦首艦被命名為“南昌艦”。
南昌文化厚重。名人輩出,孕育了中國音樂鼻祖伶倫,漢代南州高士徐孺子,凈明道派創始人、晉代治水專家許遜,明末清初寫意畫大師八大山人(朱耷)等歷史名家,王陽明、朱熹等歷代大家在南昌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話軼事和不朽詩文。文化遺存眾多,擁有600余處文化遺址,唐代著名詩人王勃曾在“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西山萬壽宮為道教凈明忠孝道的發祥地;繩金塔屹立1100多年不倒,是南昌的“鎮城之寶”;漢代?;韬顕z址公園正式開園,是我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
南昌生態優美。水資源豐富,“襟三江而帶五湖”,擁有“一江三河串十湖”的發達水系網絡,水域面積占全市面積的29.8%。環境優美,全市綠化覆蓋率41.3%,梅嶺素有“小廬山”之稱;氣候宜人,空氣質量連續七年保持中部省會城市第一,PM2.5濃度保持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城區黑臭水體全部消除,劣V類水整治成效明顯,生態環境優勢進一步彰顯。隨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作為江西的核心城市,南昌將充分保護和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之成為最大發展優勢。
南昌區位獨特。地處長江中下游,瀕臨鄱陽湖西南岸,自古就有“粵戶閩庭,吳頭楚尾”之稱,是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支點城市,是唯一一個與長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相毗鄰的省會城市,是京九、浙贛鐵路的交匯點,也是京九線上唯一的省會城市。近年來,隨著軌道交通、快速路網等加快建設,航線發展、港口建設加快推進,立體交通網絡正加速形成。
南昌勢頭強勁。近年來,全市上下團結一心,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經濟社會始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市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財政總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方陣”,在中部省會城市排在前列。2021年,全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650.53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全市八大產業全年營業收入6227.32億元,增長21.0%,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接近2000億元。世界VR產業大會、南昌飛行大會等重量級會展平臺影響力日益擴大,成為南昌立足全國、面向世界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名片”。
南昌前景廣闊。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江西設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強省會等戰略在南昌疊加,特別是贛深、安九高鐵的開通運行,南昌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將更加凸顯,正逐步成為未來最具潛力的重要地區。江西省第十五次黨代會賦予南昌打造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科創中心、金融中心、先進制造業與高品質服務業集聚發展中心“一樞紐四中心”的使命,為南昌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后,南昌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干字當頭、問題導向、重點發力、以上率下,奮力開創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局面,推動省會作為更加突出,省會聚集力輻射力帶動力持續提升,為攜手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精彩的江西篇章不懈奮斗!
本文地址:http://www.jurnalistrik.com/dt/122824.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