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郎近影(受訪者供圖)
□蘇報記者 張 丫
1997年12月,拙政園等四座蘇州古典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相隔一年,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紀錄片《蘇園六紀》就橫空出世,成為蘇州園林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電視媒介傳播者,紀錄片的導演劉郎也因此成了蘇州園林的“知己”。
去年是蘇州園林入世遺25周年,蘇州市也吹響了全面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的號角,彰顯蘇州園林遺產價值、打造“公園+”蘇式生活典范,成為當下城市發展的新目標。
20多個春秋轉瞬即逝,無論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典園林,還是依然擁躉眾多的《蘇園六紀》,抑或是從西北來到江南的劉郎,那些人、文、景,交融在歲月更迭中,不斷生發著新的文化動能。
蘇州園林在四大要素之外,還應當加上文學的要素
蘇州日報:《蘇園六紀》播出已經20多年了,依然有著廣泛的影響。本是小眾的紀錄片,卻有這樣的社會效果,實屬不易?!短K園六紀》之后,您對蘇州園林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劉郎:《蘇園六紀》已經20多年了,大家還在談論它,我當然感到很欣慰?!短K園六紀》之后,不斷收到邀請,我又陸續拍攝了《拙政園》《獅子林》《怡園深處》《耦園的吟唱》,以及古典園林的形象宣傳片《走進園林》等,《拙政園》與《獅子林》還先后拍了兩版。這當然就是對蘇州園林重新認識、繼續發現的過程,比如,在拍攝拙政園的時候,就想到了它和中國傳統美學的對應關系,或者說園林本身就有一種“對應美學”吧。
大家都知道,“柳陰路曲”是拙政園的一條走廊,我們都已經司空見慣,但有一次我順著它走向西部水廊,忽然想到了這“柳陰路曲”的出處“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其實是很有文章可做的,于是又重溫了一次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這《二十四詩品》里,將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各種品質,幾乎全都總結出來了,而且提煉得十分精彩,你看——“雄渾,沖淡,纖濃,沉著,高古,洗練,勁健,綺麗,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超詣,飄逸,曠達,流動”,哪一種美學品格,都能在拙政園里找到十分神似的地方,這對我們深入理解園林美學,特別是意境美學的綜合性、豐富性都非常有幫助。
作為一個獨特的藝術實體,蘇州園林不光在創作方面可以讓我們做更多的思考,即便就是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我們也可以借鑒園林藝術的“方法論”。每一座園林,都有它完整的主題、結構、情節和細節。所以,我很是希望中小學的老師們在教授寫作課的時候,帶著學生們到園林里面,面對園林的結構上上課,那一定會收到獨特的效果。
蘇州日報:這些年來,您對《蘇園六紀》做過不少總結,也是在對蘇州園林進行著一遍又一遍的解讀?,F在回望來時路,是否會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更深的體悟?
劉郎:的確,有些創作經歷,對其中的一些體驗與反思,離得遠了,經過時間的洗練,會看得更加清晰與完整,也更加具有理性的成分。
總的說來,我那些園林題材的習作,基本上有兩個特點,一是“打通”,二是“雅化”。打通,就是從蘇州園林的隱逸特征入手,打通與之相關的時代、事件和人物的連接,或融合,或輻射,這一點比較好理解。打通的好處,就是將許多的敘述,既可以發散出去,加大園林文化的容量,又可以再將它們“團”回來,作為園林藝術魅力的實證。
“雅化”的目的,則意在將片子的特征與園林的特征統一起來。蘇州園林一直被界定為“文人園林”,“文”,應當是它的根本屬性。我曾經提出過,蘇州園林的構件中,在“山石、水體、室廬、花木”這四大要素之外,還應當加上文學的要素,曾得到園林學者曹林娣教授的肯定。既然是文人園林,解讀它的時候,用一種雅致的風格,應當是較好的選擇。我們知道,陶淵明的隱逸,是隱逸到田園生活里,而園林主人的隱逸,只是變換了一種樣式而已,前者是“窮隱”,后者是“富隱”,所以說,園林,其實就是藝術的田園,是田園的雅化。蘇州畫家范振涯先生說,一扇花窗,就是一座園林的縮影,因為它非常雅致。的確如此。
本文地址:http://www.jurnalistrik.com/dt/136873.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