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的空間載體,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檢驗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沿線各城市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著力建設高水平黃金經濟帶、生態屏障帶、文化旅游帶,以更大力度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宜游水平。其中,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積極建設活力充沛、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繁榮、開放包容的宜居城市,創造了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發展成果。
張家港市:精心擘畫“江海交匯第一灣”
張家港市是一個典型的江邊城市,因江而名,因江而興。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市以港興市,憑借規模企業集聚、臨港產業發達、外向型經濟活躍等優勢條件實現了快速發展。然而,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逐漸浮現,如占用土地等資源要素較多,有著分散、低效、高耗、污染等缺陷,發展空間日趨收窄;臨江的一些“散亂污”企業更對長江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人水爭地矛盾逐漸顯現,沿江居民“臨江難見江,近水難親水”的現象突出等等。近些年來,張家港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著力模塑優美江邊宜居城市。
一是協調好經濟理性和生態理性的辯證關系。經濟理性和生態理性既是對立的,又是可以統一的。協調好經濟理性和生態理性的辯證關系,就是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張家港市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價值取向,通過三項措施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其一,強化規劃引領作用。高標準編制張家港灣規劃,分類管理核心保護區、限制游覽區、一般游覽區。其二,清退低效生產岸線。以點帶面引導沿江低效碼頭企業退出,全面清理江堤外側養殖業,實現禁養清零。其三,進一步優化沿江產業布局。取消4平方公里規劃產業用地,恢復生態用地功能,嚴禁在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重化工園區和?;反a頭。
二是把生態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張家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水域連通、植被綠化等生態修復工程,大力建設濕地與森林共生的生態防護林帶。同時,對江堤內外側以及周邊配套觀景亭、塔、軒及驛站等設施進行整體改造提升,形成融防汛通道、健步、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濱江親水景觀帶。此外,綜合運用生態濕地、海綿城市、立體園林等生態技術,構建以濱江景觀帶、江灘觀光園、百畝漫花園、濕地體驗園為特色的“一帶三園”景觀;主動呼應雙山、香山兩大生態地標,打造張家港沿江旅游觀光新品牌。
三是將生態紅利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紅利。生態文明建設是人民群眾看得見的、能夠獲得實惠的建設。張家港堅持生態為民、生態利民、生態惠民,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統籌推進周邊村莊的環境綜合治理。與此同時,深度挖掘傳統村落歷史資源,提檔升級民宿休閑、傳統種植、江灘蘆葦觀光三大產業,規劃建設集中連片、設施配套的高標準農田,促進現代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在充實人民群眾“錢袋子”的同時,豐富鄉村振興文化內涵。
常熟市:傾力打造鐵黃沙生態島
常熟市是一個擁有長江岸線46公里的濱江城市,位于太湖流域與長江的交匯節點上,也處于長江—太湖生態涵養區的核心界面上,肩負著蘇州市全流域生態涵養、生態系統信息能量交換的重任。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復雜的污染源正使得長江水質逐漸變差、生態環境惡化。近些年來,作為生態邊緣效應非常強烈的一個區域,常熟市直面長江保護痛點難點問題,以傾力打造鐵黃沙生態島的實際行動踐行保護長江的重大歷史責任。
2022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圍繞當前制約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摸清真實情況,找準問題癥結,提出應對之策。”鐵黃沙位于常熟市海虞鎮望虞河口外側,是長江灘地上的半島狀沙洲,沙體面積約16平方公里,西南岸邊灘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22年,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中披露,鐵黃沙存在侵占岸線或濕地問題。常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面落實生態保護措施,堅決整治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問題,著力對長江岸線中的鐵黃沙進行生態修復,傾力打造鐵黃沙生態島。
本文地址:http://www.jurnalistrik.com/st/123213.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