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主城區綠地系統規劃(2018-2035)》借鑒了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綠地建設經驗,其規劃目標是:以山水為骨架,綠色為基底,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構建全域城鄉一體化綠色空間格局。
五月九日,《重慶市主城區綠地系統規劃(2018-2035)》專家咨詢會在渝州賓館舉行。
核心提示
《重慶市主城區綠地系統規劃(2018-2035)》借鑒了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綠地建設經驗,其規劃目標是:以山水為骨架,綠色為基底,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構建全域城鄉一體化綠色空間格局。
本報訊 5月9日,由市城市管理局主辦、市風景園林規劃研究院承辦的《重慶市主城區綠地系統規劃(2018-2035)》(以下簡稱《綠地系統規劃》)專家咨詢會在渝州賓館舉行。國內風景園林、城市規劃領域的10位知名專家匯聚重慶,為新一輪《綠地系統規劃》“問診把脈”、建言獻策,助推重慶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去年啟動編制的《綠地系統規劃》確立了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重慶特色提高綠地系統規劃的戰略定位,是我市正在編制的《重慶市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未來較長時間內重慶發展城市園林綠化的綱領性、戰略性規劃。該規劃近期目標為2018至2022年,中期為2023至2027年,遠期為2028至2035年。
《綠地系統規劃》借鑒了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的綠地建設經驗,其規劃目標是:以山水為骨架,綠色為基底,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構建全域城鄉一體化綠色空間格局。充分發揮綠色空間的生態、景觀、游憩和服務功能。優化城市綠色空間,凸顯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景觀風貌,提升城市品質,提升綠地系統規劃的質量和水平,推動主城區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最終使人居環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如何建設高品質的城市綠地?國務院參事、住房城鄉建設部風景園林專家委員會成員劉秀晨認為,重慶作為山地城市,綠地建設在見縫插綠的同時,還要重視兩江四山對重慶氣候和生態的影響,保護長江、嘉陵江的生態環境,將生態效益融入綠地建設中。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和景觀研究分院副院長王忠杰表示,綠地系統建設可理解為綠色空間的打造,是重慶最核心的綠色生態建設的體現。重慶在制定綠地系統規劃時,要將綠色融入生活,樹立“公園+”思想,打造“公園+生活”“公園+消費”“公園+服務”等綠色出行體系,還要注重綠色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并對“兩江四岸”提升、特色街道等關鍵性節點予以關注。
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院院長張浪認為,綠地不僅有生態功能、休閑游憩功能,還有防災避險功能。重慶綠地規劃要注重同其他部門的配合,做好綠地防災功能規劃,有效提高城市防災能力。此外,綠地規劃還要注意推行節水的灌溉系統,增加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讓城市綠地具有可持續的生命力。
主城區綠色空間將這樣構建
主城區綠色空間分為綠色基礎生態空間、綠色公共游憩空間、綠色附屬配套空間、綠色防護保障空間四類。
綠色基礎生態空間
包括主城區四大山體、城中山體、山脊線、長江、嘉陵江、各級支流、水庫、濕地、林地斑塊等,是作為綠色空間的格局存在。
綠色公共游憩空間
包括城市外圍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以及城市建設空間內城市公園、廣場以及起到聯系紐帶作用的城市綠道、兩江四岸濱水游憩帶等,是增強市民和游客體驗感的公共空間。
綠色附屬配套空間
包括城市建設用地內部綠地系統中承擔生產生活的居住、工業、市政公用、金融貿易、科教文衛、機關、部隊等企事業單位用地中的附屬綠地空間,是與人的生活最為緊密的一類綠色空間。
綠色防護保障空間
包括高速、高鐵沿線,電廠水電站區域設施及附屬等城市建設用地之外的部分區域設施防護綠地和城市建設空間之內的部分防護綠地,是滿足多元功能需求的綠色空間。
專訪》》
同濟大學教授顏文濤
打通山系到濱水空間的生態廊道 建設世界級景觀
5月9日,參與《重慶市主城區綠地系統規劃》專家咨詢會的自然資源部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顏文濤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重慶是山水城市,兩岸休閑空間多。這種豐富的三維空間近可親水、遠可觀山,應把重慶的地域性特征做成品牌,亮出全球獨特的資源。
本文地址:http://www.jurnalistrik.com/st/1632.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
下一篇: 智慧城市建設促進社會治理精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