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安溪的清晨,露水漸漸滑落,浸透葉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魏月德每天都會去茶園里看葉面。一片好的茶葉,要經過環環相扣的十來道工序,30多個小時連續的制作,才能成就一泡有“觀音韻”的鐵觀音工夫茶。
做好一泡茶,需要合適的天氣、水土條件和人的精力。千百年來,中國一代代制茶師在無數次實踐中摸索出了最能做出茶香味的規律,由此演變出漫長繁瑣的制茶流程。在與時間、火候的較量中,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觀。
近期,“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像大多非遺手工技藝一樣,在生活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傳統制茶技藝面臨著傳承發展的挑戰。為了將千百年的茶香繼續留世,傳承者們選擇主動擁抱開放、共享的新環境,制茶世家將祖傳技藝整理出書,科班出身的茶專家面向全社會授課。曾經諱莫如深的家傳“秘笈”已經走向全世界。
科班出身的制茶師,63年傳授幾千余弟子
南方冬季濕冷,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間工作室里,爐上清水翻滾不息,壺中茶水綠色漸深。進入12月中旬,85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恩施玉露傳承人楊勝偉,忙著寫自己的年度總結。在即將結束的2022年,他手把手教授了33個徒弟制茶技藝,無償幫助15家企業改進生產線,在八期培訓班上先后給600余名學員授課。
不同于家傳的非遺傳承人,楊勝偉是農業院校里走出來的制茶師。從1959年在恩施農校任茶學教師起,他便走上了制茶、學茶、教茶的傳承道路。63年的時間里,他培養了1000余名茶葉專業學生,退休后手把手帶的學生超過3000人,開辦培訓班授課上百次,培訓2萬余人次。
1956年9月,楊勝偉成為恩施農校一名學習茶葉知識的學生,三年學業期滿,他成為恩施農校的老師。1959年,他被選派到原浙江農業大學(今浙江大學部分院系的前身)深造,四年后,他謝絕浙江農業大學的挽留,回到恩施農校擔任授課教師。
恩施玉露創制于1680年,一開始被人們稱為“恩施玉綠”,直到1938年,才更名為“恩施玉露”。恩施玉露傳統的手工制茶工藝分為攤放散熱、蒸青、扇干水汽、炒頭毛火、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背火提香、揀選9道工序,將9道工序連貫做下來,需要七八個小時。
楊勝偉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做茶是在1958年的春天。當時,他和同學到恩施園藝場實習,園藝場里人多茶少,他們一天每人只能學搓一手玉露。自此之后,楊勝偉便愛上了玉露茶的制作,在學習期間,他跑遍恩施城周邊農村的茶廠,求師傅們讓他搓上一把“過過癮”。畢業時,楊勝偉已經是玉露茶制作的能手。
在求學生涯中,他得到了我國著名茶學家張堂恒和莊晚芳的知識傳授。1917年出生的張堂恒,是我國茶學學科第一位博士生導師,他開創性地提出“茶葉鮮汁”加工,把傳統干燥茶葉轉化為茶鮮汁,為茶樹鮮葉多種利用開創了途徑,由此引入茶飲料、茶葉食品等概念;而1908年出生的莊晚芳,是我國茶樹栽培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非遺傳承也需要文化知識。在多年的求學中,除了制茶技藝外,我還接觸了化學、生物、栽培學等領域,這些知識都讓我在研究恩施玉露制茶技藝中受益頗深?!?973年,他與茶葉專家陳先訓編寫《湖北省茶葉生產與初制》一書,其中,“恩施玉露”部分就是楊勝偉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撰寫的,這也是我國關于“恩施玉露”傳統制法的第一部工藝著作。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茶葉市場放開,恩施玉露的加工銷售市場一度出現混亂現象。有人買市場上的炒青、珍眉改制成玉露,從而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但恩施城關鎮、五峰山、頭道水、高橋壩、飛機村等恩施玉露核心產區,仍堅持蒸汽殺青的傳統工藝做法。
為了將恩施玉露傳承下去,楊勝偉不僅堅持傳統工藝做法,還將傳統工藝向向書蘭、蔣子祥等下一代傳人傳承下去。在楊勝偉60余年教學中,如今已有600多人能夠掌握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皹I精于勤,藝高在練。任何人學恩施玉露,只要肯反復練習,便能熟能生巧。就像葉子一樣,經過千次揉捻,才能成好茶?!彼f。
中年創業,他用半個世紀再續祖業傳承
今年58歲的張維平是泉苑源源茶莊的負責人。100年前的泉州府,“泉苑”招牌無人不知。1797年,張維平的先祖張白源,帶著兒子張滿水從同安(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到今泉州城區擺攤販賣茶葉,打拼16年后,在涂門街胭脂巷口租了店面開設茶莊,取父子名諱中的“白”與“水”合成“泉”字,取名為泉苑茶莊。這是泉州府第一家茶莊。
本文地址:http://www.jurnalistrik.com/yynews/136509.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